推荐产品
破除"一刀切"灵活运用空气源热泵等清洁供暖设备,才能让天空更蓝、百姓更暖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2018-2019年采暖季清洁供暖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抓好清洁取暖方案落实,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积极扩大可再生能源供暖规模、扎实推进清洁燃煤集中供暖、守住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底线等。《通知》强调“煤改气”“煤改电”要“以供定改”,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要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则因地制宜,就近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灵活适用的农村清洁供暖模式。
同时,积极扩大可再生能源供暖规模,将太阳能供暖与其它清洁供暖方式科学搭配,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供暖,逐步扩大蓄热式、空气源热泵等热泵型电供暖比重。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要用好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在新型技术应用、先进模式培育上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试点带动作用。因此,让清洁供暖的政策更加细化,更具有“人情味儿”。
自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统一部署之初,“因地制宜”便是一直被强调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操作和具体落实中,“一刀切”地采用某种清洁取暖技术路线,不顾群众冷暖“先禁煤再说”的案例却屡屡见诸报端。甚至出现了今年冬季因使用散煤,先是被曲阳县环保局通报为“拘留”后又改为“批评教育”的两位村民要求环保局上门道歉,否则起诉的闹剧。
明明是好的清洁取暖政策,为何在一些地方的落实中变了味,“一刀切”的痼疾为何总是难以克服?
清洁取暖并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我国幅员辽阔,仅目前推动清洁取暖的北方地区面临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不仅是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房屋保暖性能、人们的经济可承受力和生活习俗等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要让清洁取暖推得动,百姓用得起、用得好、愿意用,就必须确保当地制定的措施具体、实际、行得通。不根据自身特点,不考虑居民消费承受力,“一刀切”地推广“煤改气”“煤改电”,难免出现气源不足、家中不暖、甚至返烧散煤的情况。
而在“一刀切”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部门过分看重政绩的弊端。为加快推进清洁取暖,很多省份都制定了年度计划,设定了改造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任务层层下压,层层加码,甚至设定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基层部门时间紧、任务重、赶进度,为了漂亮的政绩,也就不得不“狼吞虎咽”式地执行了。更不要提实地调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特点,花时间、花精力制定适合本地的政策。
当然,在推动清洁取暖过程中,“一刀切”有时也是各种利益纠葛难以厘清时的无奈之举。以工业余热利用为例,虽然该技术路线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也符合部分地方热源的实际情况,一些实践也证明其是兼具清洁取暖和节能环保双重意义的有效途径,但在推广过程中却举步维艰,原因就在于动了原有城市独立供热公司的“蛋糕”且难以与之抗衡。
政策指向明确,且不断调整、优化,关键就在于落实。这无疑是对地方政府的执政智慧的更高考验。能否俯得下身子、走得进一线,是否真做得了调研、出得了实际方案,是否把群众的“冷暖”放在第一位、而非政绩唯上。如此种种,地方“父母官”只有真正了解、关心百姓真实需求,清洁取暖才能真正“发热”。
如今年山西省长子县把冬季清洁取暖作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保障群众民生需求的重要工作,坚持“宜热则热、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原则,通过集中供热、“以气代煤”、“以电代煤”、“沼气代煤”和亚开行试点的生物质锅炉、石墨烯、空气能热风机和热水机等多种采暖方式并行,确保广大群众温暖过冬。
国网沧州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上门为“电代煤”用户检查供电线路、设备。新华网2018年12月25日发
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2+26”通道城市,近年来,河北沧州科学谋划大力实施“电代煤”工程,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程,新增“电代煤”用户3万余户。何庄村是沧州市2018年冬季清洁取暖“电代煤”工程的受益村之一。取暖方式的改革,也让原来使用散煤供暖的农民思想和习惯上发生了转变。
清洁取暖不仅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一环,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越是意义重大的事情,越需谨慎对待。尊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尤其是在更加脆弱的农村地区,有序推动清洁取暖,打破落实过程中的“一刀切”,才能让天空更蓝、百姓更暖,群众幸福感更强。
只有远离“一刀切”
清洁取暖才最靠谱!
11月初,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对山西开展“回头看”工作时,收到7起关于太原市迎泽区康乐片区的举报。督察组发现,该片区在禁煤过程中,采用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无法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这被定为是一起典型的、打着大气污染治理旗号却影响民生的“一刀切”行为。
早在2017年,在学界就有对燃气锅炉排放与雾霾成因的质疑。今年11月15日前后的雾霾期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却极低。天然气燃烧的脱硝工艺造成的氨逃逸可能是主要原因:为了降低氮氧化物要多喷氨水,进而造成氨逃逸,逃逸的氨会与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在燃烧烟气的水雾直接合成为颗粒物——硫酸铵和硝酸铵/亚硝酸铵,从而加重PM2.5的浓度。
因此,未来的治霾方法应该更聪明,力争做到事半功倍。如今,掌握了充分主动权的地方政府,用什么标准来把握因地制宜的尺度,既不要一窝蜂地改,也不会陷入选择恐惧症,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真正做到环保经济、居民可承受?
首先,需要明确清洁能源取暖只是清洁取暖的一种方式。国家规划提出,清洁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为目标的取暖全过程,涉及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等环节。
由此看来,清洁取暖的核心是清洁——低能耗、低排放供热方式,重要的抓手是节能减排,涉及供热全过程的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高性能建筑物等环节。
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在中国节能协会举办的“2018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强调,中国“缺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使我们很难按照西方的路径煤改油气,我国必须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为主的能源供给系统,与发达国家同步。在未来北方城市的供热系统中,供热需要的能源是能够在20℃释放热量的能源,是低品位热能,因此,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都不应该作为供热热源。
其次,要解决热源如何构建问题。业内多位专家表示,不要浪费非常宝贵的天然气,天然气供暖是高温低用,从能效角度只是热电联产1/4,应该将天然气用来给电网和供暖调峰。在集中供暖领域,要从燃煤锅炉为主转变为以热电联产为主,工业余热、燃气、空气源热泵等为辅;在分散供暖领域,从以小散煤炉为主,过渡为因地制宜。
《中国散煤治理综合调研报告2018》提出,在分散供热的多种技术路径中,按照成本最优的方式排序,依次为洁净煤和适配环保炉具、可再生能源供暖、电供暖和气供暖。不能因某种技术的应用效果突出而一哄而上,要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衡量供热经济性应该用当量热价(LOCH)这一综合评价指标,从全生命周期评价热量的成本(含初投资、利率、土地价格、运维成本等)。
在操作层面,《规划》已经明确,参考城市和农村供暖面积增速,按照整体供暖面积年均增速6%计算,预测到2021年,北方地区供暖面积约为276亿立方米。按照清洁供暖面积不低于70%,具体目标是:清洁燃煤集中供暖、天然气供暖、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电供暖(含空气源热泵等热泵类)、地热供暖分别达到110亿、40亿、21亿、15亿、10亿平方米。